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階級化高教的排貧現象

(07-08-2012陳竹上)

前幾天擔任大學指考的監試工作,望著台下一排排的考生,心想這群青年的未來將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抑或是深受家庭背景的左右?
因為日前一份統計呈現,排名較後段的私立學校,其中低收入學生之比率,是前段國立學校的20,顯見家庭背景對大學入學結果產生關鍵影響。
無奈的是,在我國以全民及社會資源支撐的高等教育體系,原本應以促進階級流動為初衷,如今卻不僅在入學時複製家庭背景,更在後續四年強化與深化社會階級,並進而影響畢業後的就業機會。「貧窮世襲」真難以脫身?
舉其要者:因家庭經濟、學習資源、父母關照較有限而不易錄取國立大學的青年,反而要承擔更高額的私校學費,打工兼差的奔波成為大學生活的常景,畢業之際往往更已是數十萬的學貸上身。

雪上加霜的是,過去排名較後段的大學生,若有幸遇到志在促進學生代間階級流動的老師,在老師無私的付出與熱忱下,父母擺攤為生或單親家庭的青年考取公職或國立研究所並非不可能。但近年來不分公、私立大學幾乎一致身陷力拚研究績效的漩渦,良師已面臨自身難保的苦境。
站在考場的講台上,時間滴答流逝,深感國家整體教科文資源分配失衡在先,民間財團忘卻辦學興學之初衷在後,原應扮演社會良知的學者氣若游絲,大方向一旦偏航,假以時日,台灣將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之社會。

版主:
上一代的美國社會有「夢」,指的是機會的天堂。機會不因貧富差距而減少,每個人都有往上爬、往下跌的機會。社會學稱之謂「好的垂直流動性」,這是社會饒富活力的最重要指標。
在沒有特權,充分競爭的市場分配制度中,收入分配和人的才智、體力正相關,與世襲不相關。
當有錢人的孩子容易進入學費低的公立大學,當中下階層家庭的孩子大多只能就讀高學費的私立大學,當畢業後的就業機會也相對不平等,於是一路從經濟弱勢、學歷弱勢,淪陷成未來的就業弱勢,「好的垂直流動性」消失了,此等惡性循環,不但嚴重違反社會公平正義,也扼殺了社會弱勢家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