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30日 星期六

生死以之的生命對話

(06-30-2012 一止)


早上10點到中山堂去參加「陳澄波與蒲添生的生命對話」,跟一寂到了現場,除了我們兩個,幾乎都是陳、蒲兩家與蔣渭水杜聰明吳三連吳尊賢...等人像作品的後代家屬,再來就是文化局長、館長、立委等人,還有一些記者。
第一次進入中山堂一樓以外的樓層,很好奇也很興奮。聽著一寂的介紹,更加深對它的感情,當時是為了紀念日皇裕仁登基,並作為施政紀念事業重要建設項目之一,完工於1936年,當時叫做「台北公會堂」。公會堂面積有一二三七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三一八五坪,它的主要特色是建築式樣採極自由的形式,並具有西班牙回教式建築風格,其空間可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踏著樓梯的每一層,感覺階梯的高度、寬度都很舒服,很省力,又有著歐洲的時尚美感;一到了現場,每人發了這一本新書,裡面還有110分鐘的光碟,第一次參加這種新書發表會,新書可不必用錢買耶,原來這是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的。
台北市文化局局長劉維公說,一個城市的偉大,要有對歷史的認知。但聽到館長翁誌聰的發言,「不知道要上台致詞,我沒有準備……我很緊張」,台下有人提醒說需要深呼吸一下……,惹來一陣笑聲,但卻感受不到他對歷史的認知,甚至似乎對館內展示與館外典藏一無所悉!這樣的說話不但沒有加分,反而覺得對這一場記者會的不夠重視。
最喜歡聽蒲浩明說話,很親切很有台灣在地的感情,他一上台,先對前面長官致詞的鼓勵與支持深表感激,也為來參加的親朋好友,一一致謝與表達內心的感動,讀到他那一顆謙虛的心。他說,當時他爸爸不想讓他跟自己走同樣的路,擔心此路沒飯吃,但是蒲浩明知道,這是他要走的路,於是開始跟爸爸學,爸爸對他是非常的嚴格,引用《禮記》一句話的寫照:「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走過這一條長達13年的傳統師徒教育,內心卻是滿滿的感恩懷念。
聽他這麼一講,想到師對弟子的呵責,不就是一種廣大的愛,一切都要你有所成。
蒲浩明說爸爸在1949年的當時,雖然家裡經濟不是很富裕,但是他決定走藝術這一條,他說生命短暫,藝術永恆,不作藝術,會很痛苦。就這樣,蒲浩明同樣的也走入雕塑的藝術殿堂,傳承了爸爸蒲添生的雕塑創作,女兒蒲宜君在讀畢台大政治系後,也走入了這一條藝術之路。
陳澄波是台灣美術運動的肇始者,引進油畫第一人,蒲添生引進雕塑第一人,兩人對台灣後來的藝術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陳澄波蒲添生的小學導師,對蒲添生走上藝術之路具有啟蒙作用,日後陳澄波把大女兒陳紫薇嫁給蒲添生,兩人成為翁婿。

蒲添生三子蒲浩志指出,陳澄波因228事件在1947年3月25日(正好是美術節)當天槍決,在被槍決前的上午,寫給蒲添生的遺書中,首先掛念的是嘉義市民12萬人的安危,之後談到藝術,最後才要蒲添生去慰問岳母。
蒲添生在製作林靖娟老師紀念像時的第三年,罹患胃癌,他寧願放棄積極治療,保存兩年時間的體力傾全力完成塑像,蒲添生深為這位老師的愛心所感動,他主動的跟林靖娟老師爸爸說,他要為他女兒塑像,他爸爸很感動,在這件作品完成後的兩週就去世了,蒲添生跟岳父陳澄波都有同樣的特質,都是因公忘私的大愛精神。
這是1996年完成,名稱為浴火鳳凰、羽化成蝶的作品。
故事發生於1992年,台北市健康幼稚園舉行校外教學,途中發生遊覽車火燒車事件,林靖娟老師奮不顧身搶救受困在車上的小朋友,救出14位學童,最後懷抱四位幼童與來不及逃離的人共25位一起罹難。蒲添生李登輝總統邀約製作林靖娟老師紀念銅像。以右手高舉的姿態,向上天呼喊,而中指上停了一隻蝴蝶,象徵美麗生命幻化成蝶,飛向永恆。
蒲浩志補充說,爸爸在創作時,看著庭院裡的一片片葉子飄落下來,當時有了蝴蝶的靈感。
有人問第三代的蒲宜君:「甚麼是雕塑?」她說:「就是加法和減法!雕是減、塑是加!有別於平面圖畫的3D立體創作!」生命真的是加加減減,直到「增之一分則太多,減之一分則太少」,修行又何嘗不是「已生惡令減,未生善令增」!這樣的生命如詩如畫如一切創作,至真最美!
蒲添生:當我創作停止時,就是我生命的結束。
好一個為之生、為之死的故事,翁婿兩人活出了台灣人的無畏與對生命真善美生死以之的執著。善知識說:真正的台灣人不怕死,只怕無法活出最美麗的生命。」
看著他們,想著他們,深深引以為榮,踏上這一條時光隧道,有著時代背景的呼應,對身心都是一種震撼。
善知識說:「學習歷史是讓我們更有勇氣來面對、更有心量來接受。」
今天是蒲添生逝世16年後,由傳承衣缽的蒲浩明蒲宜君,即日起至八月30日展出「蒲添生、蒲浩明、蒲宜君雕塑三代聯展」,共展出63件作品,蒲家三代作品均曾入選法國沙龍展,蒲浩明蒲宜君傳承蒲添生精湛的藝術手法,更以銅像、鋼板、不鏽鋼及玻璃纖維等不同材質,呈現出雕塑藝術的多元風貌。
踏出展覽館與蒲浩明蒲浩生一起合拍。內心是充滿的感動,感恩著他們傳承了藝術、傳承了台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