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軍公教人員的認同危機

(02-19-2012蕭宇勝)

食台灣祿,效忠中國軍
「中華民國」這四個字,對台灣人來說,做為受國民黨詐欺、中國脅迫的意思表示,馬總統所宣示的領土意義上「法理中國」,在「代表性」 與「回應性」等面向上,就其正當性實容有質疑。而事實上,早在中華民國受2300萬人供養的現狀之前,台灣既已在60年前先行被動地收容了流亡的中華民國,並為捲入國共內戰一事付出極為可觀的代價。
歷經近二十年來不斷的民主改革與在地土斷,無論是「中華民國在台灣」甚或「中華民國是台灣」,台灣的角色,已從兩蔣時期「中華民國客體」質變成陳前總統「台灣主體性」、與馬總統所言的「以台灣為優先」。姑且不論馬總統宣示的完成度,中華民國就民主政治的課責性,本當為2300萬人的利益而存在,固無疑義。
夏瀛洲先生與許歷農先生是個時代悲劇,做為一介熱愛中華民國的仁人志士,一經發現嗷哺他們的台灣歷經本土化、民主化,已不若以往在台所複製的中國後,恰似躬逢對岸的國運昌盛,「聯共制台獨」自是水到渠成地成了他們身為中國人民族大義的為所當為。
從不久前的羅賢哲少將、吳彰裕教授「我沒對不起國家」猶言在耳,再到美國共諜中不乏前台籍人士涉案,僑社改掛五星旗者,亦屬斑斑可考。
然而「不知為何而戰」的情緒,若是蔓延至奉國家利益為圭臬的公務員身上,則儼然構成當代台灣公務人員的認同危機。
遙想二二八前夕「米糖無償輸中」所造成的台灣惡性通膨、與退出聯合國讓台灣失去主權國家的保護傘,至今日ECFA藍綠雙方迥異的開放利基(niche) ,無一不是導因於公務員心中的中華民國究係及於四萬萬人(一說13億)的中國全境,抑或是僅限於2300萬人的台灣,而有其殊途而不同歸的立論。
在此,我向眾國會議員們呼籲,宜儘速就「大法官會議」所定向之「政治問題」—領土範圍,以政治手段促使其法制化,免於公務員在國家利益之認定時,自陷無謂的兩難情境。
若否,倘若數以千計飛彈瞄準台灣的中國,仍無法使台灣軍方視其為現實上的對立面,屆時不幸解放軍來犯,同為「中國軍」的國軍,豈有不夥同共軍、挾台灣情治機關提供的情資按圖索驥,並逐一「淨化」本土菁英之理?
此般危言,若可於重現二二八光景前加以亡羊補牢,誠未晚也。


版主:
228前夕「米糖無償輸中」?沒讀過臺灣史的人都讀不懂這六個字。
當時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的貿易是「不等價交換」。台灣主要出口貨品:米、糖 ,被國民黨軍政府視作重要民生物資而壓低價格,也就是說,台灣被迫以低於成本價向中國無償運到上海,然後要以高價向中國買進水泥、棉布、磚材、小麥等台灣需要的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