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我們住在一個滿的世界

(01-12-2012董恆秀)
唸小學四年級時,有一天下午常到我家跟我母親學做裁縫,一位唸台南後壁高中的大姊姊,聽到我說出「消費者」三個字,睜大眼睛,一臉驚訝地問我怎會知道這三個字?我說看報紙的。一個住在鄉下的小朋友說出當時在台灣算是時髦的字眼,當然會有些洋洋得意。不過她懷疑我知道這個名詞的意思,我不怎麼困難地回答她說,就是花錢買東西的人。
但人與消費者有什麼差別呢?當時小小年紀的我就不知道了。我們是否曾思考這個名詞的意涵,它是怎麼出現的?為什麼大家都不猶豫地全部接受了?
文化本質上轉變成消費是在1950年代和60年代,為了用盡戰爭時期和蕭條時期戰爭機器所生產的工業產能因而加速了成長,從此我們變成了消費者。
WindowsMac OS是電腦的開機系統,而現代社會的開機系統就是成長這個太上律令
我們打從出生就被程式化相信成長是好的。資本化消費時代滋養一個強大的成長文化,多數的城市與國家追求人口成長,更多的人口與更大的經濟,大就是好,大等於好!
201111月出品了一部挑戰成長為不可避免,這個現代經濟中心概念的紀錄片,該紀錄片名稱為「成長剋星」(Growth Buster,中文片名「錢鬼剋星」)。導演戴維加德納Dave Gardner)以自身對公共事務的參與,進而參選市議員的經驗,提出對成長,這個任何選舉場合都會聽到的口號的質疑,也訪問了幾位在環保與科學界深具代表性的人物。片中鼓吹減少生育或不生育,挑戰現代政府生育政策與一般民眾的想法。    
二十世紀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成長與繁榮同時發生,因此就將兩者混淆,並以為繁榮之道就是成長。事實上成長所製造的問題比解決的問題還多。戴維加德納反對經濟的發展策略是以鼓勵、加速或依賴人口的擴張。城市越大,交通阻塞越嚴重,空氣品質更低,稅賦與生活費更高。
戴維加德納所界定成長在人類企業的規模裡,意指人口、消費與經濟的規模。人類本身已成為一種地質力量。它正在改變氣候,使我們的世界增溫,使地下水位下降,漁業也正在死亡。2011年世界人口已達70億,而聯合國人口學家相信到本世紀末將達100億,而且繼續成長。不過每年的成長率從未超過百分之2.2。為什麼上升會這麼陡急?
物理教授艾爾巴特列特(Al Bartlett)指出,人類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能力瞭解指數比例增加的作用。他以一個實驗來加以說明。在早上11點一只僅裝有一隻細菌的空瓶子,在12點時瓶子已是滿滿的細菌。細菌是以雙倍成長。由於它每分鐘雙倍成長,因此瓶子在1159分時是半滿的,而在1155分時才僅3%滿,因此有97%的開放空間還可以發展。從1159分到12點急速增加,這個例子,讓人驚覺到人口爆炸前的短瞬,大家都覺得還有空間!
1972羅馬俱樂部出版《成長的極限》,該書指出,繁榮與成長在70年代被視為理所當然,實則無法長期維持。該書預測21世紀的前數十年成長將停滯,而我們果然正在經歷。
在一個空的世界,成長讓我們致富是一個安全的賭注,不過我們已不住在一個空的世界。我們住在一個滿的世界。一旦成長的代價──像是污染、擁擠,以及所有成長的負面──超出利益,那我們就將之視為不經濟的成長。也就是不再增加福利、社會繁榮的東西。
為了幫助比較我們對地球承載能力的衝擊,比爾里斯(Bill Rees)馬錫斯瓦克納格爾(Mathis Wackernagel)發展出「生態足跡」(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每個人都有生態足跡。試想,種植你的食物所需的土地面積,然後乘以涉及任何有機物質的每一個其他產品。之後,思考我們所生產需被自然同化的廢物。然後將整個加總起來,你就得出一個致力於支撐你生活習慣的生態面積。
世界糧食價格預計在未來 20年增加一倍,這將會把世界糧食經濟推向災難的邊緣。事實上我們甚至無須反對成長,地球就會反對!經濟是一個更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更大的系統是生物圈、環境,而生物圈是有限的,非增長的。緩慢的人口出生率應該是個好消息,沒有比這個更簡單、更仁慈、更便宜的方式來減少人類的生態足跡。
一些思想先進的生態學家與環保人士認為,現在是時候擺脫「成長等於繁榮」這個過時的觀念。人類書寫了一個故事,那個故事在19世紀行得通,在大部分的20世紀也行之有效。不過這已過時。我們現在需要一個新的文化敘述。
那到底有甚麽障礙使我們無法理性地討論人口過剩問題?因為成長推手喜歡一個不斷成長的市場,與一個不斷成長的人力資源以便降低薪資。 
成長推手是指個人與公司從成長中獲利者,這些人為了短期利益而持續將我們套住,以整個社會和未來的世代買單。在國家層面上,他們是房地產開發商,住宅建商、銀行家、建築產業。在全球層面上,他們是跨國公司──能源公司、零售巨頭、投資銀行、以及控制它們的富豪精英。他們清楚知道,增加利潤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持續出現在一個成長的市場。 
成長推手之所以能輕易取得短期利益,是因為我們允許他們、鼓勵他們、甚至資助他們來掠奪我們的社區、我們的世界。為了讓這種情況發生,成長推手需要將永久的成長是可能和可想望的幻覺不斷延續下去。而成長利潤的流量端賴其餘社會相信神話,這個神話販賣成長為繁榮的必要。這一信念使補貼產業和對金融產業未能加以嚴格監管不斷發生。  
成長推手操縱體制,將人當作商品剝削,盜竊後人的資源。我們有沒有想過,用消費的方式走出衰退,不就像是以喝酒來戒酒 
各國政府極力鼓吹生育,卻隱藏人類旅客淨收益的事實。人類旅客淨收益即是出生減去死亡,目前地球一天就可超過20萬人的淨收益。而耕地和全世界的表土數量,或我們高科技社會所依賴的海洋魚群、石油、淡水、礦物質的數量可在24小時內增加到跟得上20多萬人口的速度嗎?
所有其他的環境問題都是因為有更多的我們而惡化,更多的我們在污染,更多的我們使用資源,更多的我們蔓延開來。不過提到人口控制就會引發政府的恐懼。關於人口問題,並不意味著控制。這意味著對我們要做的決定有充分的知識,因而可以為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做出健康的決定。
這不是命令一個人應該有多少個子女。當女性有政治力量,當她們有良好教育,當她們享有健全的健保,全世界多數的女性將會選擇較少的生育,而這是她們的選擇,無須加以強迫。
根據俄勒岡州立大學研究人員對降低碳足跡方法所做的研究,發現能做的全都是平常的事,像是,開豐田油電車、使用省電燈泡、吃食物鏈裡較低階的食物。但他們發現到,降低碳足跡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不生孩子,或不要有很多子女,未被討論。
沒有人願意生活在石器時代,沒有人願意生活在一個醫療保健惡劣的時代,沒有人願意生活在貧困、不快樂與疾病肆虐的時代。不過有其他方式,我們可以追求我們的進步而不靠崇拜GDP這個偶像。 
愛因斯坦曾說,「我們無法解決今日的問題,用同一個當初製造它們的想法加以解決。」因此必須以其他方法創造就業,而不單只是利用政府支出讓經濟活絡起來,使GDP成長上升。加拿大經濟學家彼得維多(Peter Victor)發展出一個經濟模型,試驗達到經濟成長一種替換方法。維多的模型是,如果我們每週、每月平均工作減少幾個小時,每年減少好幾個小時,那麼在未來10年、2030年,我們仍然可以提高生產力,但我們所將受益於那個生產率的是,有更多的閒暇或時間在社區裡,與朋友、家人相聚,而不是更多、更多的消費產品和服務。
所謂公民,是指負有文化歷史背景及政治上有權利義務的人,消費應當只是生活的一部份,但近代產業科技的發展與資本主義充分配合,在大資本家可堂而皇之干政結果,我們廣大群眾的存在竟然是配合資本家生產的消費者,換言之,也需配合資本家的需要,否則他就不生產了、就走人造成大眾失業。我們社會已走成如此單向危險,資本家成為新的貴族專政勢力,資本家對環境的大破壞被一再忍讓,任何批評都會碰到資本家說老子不幹了這樣近乎崩盤底限,造成政府與大眾的恐慌,於是,再忍讓一次,直到環境幾乎覆盡,文化與歷史皆摧殘破碎。當然,資本家還是可以抽身離開他所造成的惡劣環境。他的唯一貢獻就是培養了消費者,就像甜食培養了眾多的螞蟻一般。
我們正是螞蟻消費者,我們放棄了我們是人的豐富性,成為澈底消費者,只有成為地球有機的思考者、行為者,才不會淪成消費殺手──我們殺毀了環境,我們的消費價值也蕩然無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