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黑暗觀光 (dark tourism)

  (06-14-2011一逸)
上午去看「景美人權文化園區」,和幾年前看的感覺很不一樣。首先一進門就看見地上種植的小樹苗,第一棵樹前的木牌上留著總統英九先生、貴賓蔡寬裕、貴賓陳明忠,看了有好突兀的感覺,將白色恐怖受難者和執政者擺在一起是在表示「和解」嗎?
執政者不好好用心於轉型正義,卻任由不公不義的事情在陳雲林事件、大埔事件、灣寶事件、江國慶冤案…一次又一次地傷害無辜的人民!
執政者想要用這樣的小動作「轉移、模糊焦點」以稀釋淡化曾有過的苦難?抑或對轉型正義的用心嗎?
回想起在2009年2月「景美人權園區」改名「景美文化園區」的規劃案,在行政院「文建會」主導下,通過核定開放藝文團體進駐,將「人權園區」變更成「文化園區」,讓「人權」的意義蕩然無存!
改名與變更用途的過程中,府從來沒有徵詢受難者的意見,他們找的是行政院、地方縣市政府首長、文化創意產業、社區人士與學校、藝術家,完全漠視受難者的心情。「景美人權園區」原是戒嚴時期審判及處置政治犯的「轉運站」,人稱「景美看守所」,著名的美麗島大審及江南案都在此審判。
行政院在2005年指示將此地作為「民主與人權的教育場域」;於20071210日正式開放,由「彭明敏基金會」經營,進行園區的導覽與戰後人權史的展覽。「台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理事曹欽榮當時感歎感慨地說:「沒想到一年後,文建會無預警地關閉了園區,說是要進行整修,等到再開放時,原本常設的人權展已消失無蹤,取而代之的是與人權議題完全無關的學生畢業展。」
當年「彭明敏基金會」承攬時,還可以看見更多詳細的資料。現在經由「文建會」引進藝術團體,這個空間的時代意義已稀釋淡化!
每個國家集體的歷史記憶應該被保存,而不是被移除。這個空間給人陰森恐怖的感覺,深刻感受到有多少人的含冤受刑,只是在此只看到「被害者」的身影,卻完全感受不到「加害者」的懺悔和道歉。執政者不願意面對歷史的結果就是一而再地讓白色恐怖的陰影一直在這塊土地上陰魂不散,讓世間苦難繼續延燒。只有政府「不害不妄」地面對歷史的教訓,才可能不再重蹈覆轍;讓公平正義的價值深植這塊土地,才是人民之福!
下午去「228國家紀念館」學習,原來「在2009年初,228國家紀念館,才發生預算被國民黨立委刪減的風波,沒想到行政院在4月中旬,送交立法院的228補償條例,竟然把228國家紀念館的「國家」兩個字給拿掉,引發受難家屬的不滿,痛批總統說一套做一套,他們拼老命,也要捍衛228國家紀念館。」
228國家紀念館
和上午的「景美人權園區」名稱的確立過程中,有雷同的歷史紀錄。政府總是喜歡做這些小動作。看了228時代消失中的菁英,內心無比傷痛,一個個慘痛的歷史烙印,讓人收縮。展館中感同身受到受難者的悲苦,但看不到轉型正義的面向,只有受害者的生命故事,卻沒有加害者的誠懇道歉情懷;只看得到黨政的獨裁與霸權遺毒依然在台灣殘留不去,伺機反撲,讓人民恐懼噤聲。
在開幕那天馬英九說:「一定要讓後代的子孫了解二二八事件的真相,才能夠保證這種事情絕對不會再發生。」可是看見高中台灣史的課程比例減少,看見台灣社會上的公權力已經沒有人可以監督和管制,一件件不公不義的事令人扼腕,政府漠視民意,我行我素的行徑。「只要情治人員繼續傳承下去,1947年的二二八事變就還未結束;只要還有人活在被羅織、陷害、刑求的恐懼之中,白色恐怖就還未結束;只要中國人沒有政黨觀念,中華民族的苦難就不可能結束。」